走路,是我们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事情之一。但很多朋友不知道,一个人的走路速度其实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而且通常来说,快走比慢走能带来更多好处。究竟有哪些呢?请接着往下看。
1、如何判断步速快慢?对于大多数健康的成年人来说,平均步行速度通常在每小时4到5公里之间。这个速度因人而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整体体能水平、日常的运动习惯等。比如年轻人通常步伐较快,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步行速度往往会逐渐减慢。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可能会下降,导致步伐变得较慢。
通常来说,可以以每分钟的步数作为参考,来判断自己的走路快慢。
慢速:60~70步/分钟
中速:70~90步/分钟
快速:90~120步/分钟
为了衡量步速,还可以通过走路时的说话状态来判断:如果感到微微喘息但仍能轻松交谈,这通常意味着步速适中,达到了快走的标准。
一般认为,走路速度较快与较强的心肺功能、良好的肌肉骨骼健康、敏捷的认知功能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不仅如此,一项发表在心脏病学权威期刊上的研究还显示,步行速度越快,死亡风险可能越低。
2、快步走有哪些好处?保持良好身材
快步走可以说是“减肥良方”。有研究发现,通过100天的健走,5005人平均体重减轻了1.28千克,这是因为快走时会增加手臂摆动的幅度和力度,有助于激活全身肌肉,从而提高热量消耗。
预防骨质疏松
快步走可以增强下肢肌肉,改善肌肉力量和耐力,同时有助于提升关节稳定性,从而帮助预防骨质疏松症。
稳定血脂血压水平
对于中老年人群来说,进行中低强度的健走,对于降血脂的帮助甚至比高强度的有氧动作更显著。不仅如此,快走对于降血压也有一定作用。有数据显示,坚持3个月快走,大部分人的血压可以下降2-3毫米汞柱左右。
降低抑郁风险
海外一项研究发现,每周累计快走2.5小时,可以使抑郁症的风险降低25%。如果每周安排5天单次30分钟的快走,剩下的2天休息,这样的运动计划能有效降低负面情绪的发生概率。
3、如何正确快步走?看完了快步走对身体的4个好处,接着我们再给大家分享4个快步走的实用小技巧。
快走前科学热身
许多人在快走前常常忽略热身,这不仅会导致关节润滑不足,增加关节磨损的风险,还会因关节未充分活动而影响快走的效果。因此,快走前应进行适当的拉伸,并在脚部感到微热时开始逐渐加速。同时,在需要休息时,也要避免突然停下,应该逐步减慢速度。
保持合理心率
心率是衡量身体负荷和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有助于避免过度运动和受伤风险。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运动过程中监测心率。通常,运动心率应保持在最大心率(220减去年龄)的60%至80%之间。这种中等强度的快走运动有助于提升心肺功能和增强有氧代谢能力,但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或疼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进行原地休息。
调整走路姿势
姿态方面,注意抬头挺胸,眼睛直视前方,然后微微抬起下巴,使其与地面平行。同时摆动双臂时应以肩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自然摆动,但不要过于剧烈。另外,脚后跟要注意先着地,逐渐过渡到脚掌和脚尖,然后用脚尖推动着身体向前迈进。
采用走路最佳步数
在《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中就指出:每天进行7000-8000步的运动,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其中,每天至少有 3000 步最好是连续快走,也就是每分钟走100步以上。不过,想要减肥的人群,可以多走一些步数,而老年人或身体状态不佳者,可以根据自身状态进行调整减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