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宿体测 于 2021-8-7 12:33 编辑
因为是肌肉和爆发力登峰造极表现的原因吧,100米决赛永远是奥运会比赛中的热点之一。今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队的一个最大亮点就是31岁的飞人苏炳添在半决赛跑出9秒83的亚洲人史上最快成绩,成为奥运会百米决赛上的第一个黄种人。
从成绩上来看,运动员之间在100米项目上的差别可能是奥运会项目中最小的。以下是2016里约奥运会和2021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成绩:
决定这只有毫秒之间的差别是什么?人种?快肌纤维的百分比?瘦体重(肌肉体重)的比例?步频与步长之间的关系?起跑的时间?加速跑的技术?营养?心理?苏炳添又是如何能够在31岁做到这历史性的突破?
虽然短跑项目的金牌夺主多为黑人,他们在百米和其他径赛上的卓越表现其实与人种并没有关系。
那么苏炳添能够做到历史性突破的秘密又是什么? 外教兰迪·亨廷顿和他的训练方法!
曾培养出男子跳远和三级跳两个项目世界纪录保持者的美国著名教练兰迪·亨廷顿 Randy Huntington)于2013年来到中国,一晃已经8年,是中国田径界最知名的外教。虽然开始执教时亨廷顿教练的责任是跳跃组,他伯乐的慧眼立刻看到苏炳添的潜力。为了将苏炳添拉入麾下,他没少下功夫。训练之余,他几乎天天都跑去短跑队猫着,还主动提出数据分析,指出苏炳添之前的百米技术存在节奏感缺失的问题,例如虽然起跑转平跑很快,但在50米至60米时就容易节奏混乱,力量和速度逐渐下滑。
据苏炳添在上文中透露,他是在2017年正式开始与亨廷顿合作的。亨廷顿教练在对苏炳添的体能和技术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诊断和分析后发现,苏炳添体能方面存在股后肌群和踝关节力量不足、发力速率偏慢等问题,技术上有起跑姿势不合理、前7步步长偏小、扒地技术不合理、全程呼吸和速度节奏不佳的情况,并开始进行了针对性的纠偏干预,其中对股后肌群也即臀大肌的干预让苏炳添的臀一点点地翘起来,成绩一点点好起来尤为引得专业人士和媒体的关注。原上海乒羽中心主任段翔下面的总结特别精辟:
段主任的这个结论有科学根据吗?答案是肯定的。
不久前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会刊MSSE(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在线上发表的一个由英国Loughborough大学和英国国家田径队合作、对短跑运动员的研究证明了“翘臀”的说法,也为我们开启了 “专项的活要让专项的肌肉来干” 新的研究思路和训练方向。 Robert Miller等(2020). The Muscle Morphology of Elite Sprint Running.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DOI: 10.1249/MSS.0000000000002522
该研究旨在调查在男子最优秀短跑、优秀短跑运动员和未经训练的男子之间在百米成绩、肌肉体积和力量之间的关系。 5名最优秀短跑运动员(最佳100米赛季成绩:10.10±0.07 s),26名优秀短跑选手(10.80±0.30s)和11位未经训练的对照组参加了研究。研究人员对他们的下肢23块肌肉和5个功能肌群的体积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器做了扫描测定,并对他们的下肢力量进行了测定。
最有意思的发现:最优秀和优秀短跑运动员在百米成绩上44%的差异可以用他们在臀大肌体积上的差别来解释!前者的臀大肌要比后者大45%!
臀部横断面扫描照片(金黄线内为臀大肌),上为最优秀短跑运动员,中为优秀短跑运动员,下为普通人。
左上这块就是臀大肌
另外研究发现,最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臀部伸肌也远比优秀短跑运动员大32%!所以可以简单总结,快不快,看臀大不大!看到这个研究结果后我赶紧上网“眼见为实”了一下,结果是“乖乖隆地咚” (南方人表示强烈的惊讶、非常了不得的意思),短跑运动员个个都是“蜜桃臀”!
研究还发现,尽管顶级短跑运动员通常肌肉发达,但他们的肌肉却有非常特殊的“专业”规律,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肌群都是最优秀运动员要比优秀运动员体积大,例如二者在足底屈肌(小腿肌肉)上就没有差别。
另外二者在力量测定上也没有发现差别。不过研究人员把这个“没有差别”归结于现有的力量测定仪可能不能精准地把特定肌肉和肌群的力量测出来。
几点启示:
1. 研究人员在文中多次提及“specificity”(专项特点),这是未来高水平运动能力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2. 联想到前段国内奥运备战体能测评的争议,对国家队这样高水平的运动员,应该忘掉“基础体能”,找到和狠抓专项体能尤其是与世界冠军有差距的专项体能的提高。
3. 利用高科技,开始系统研究找到得冠军的“专业肌肉”和有效训练它们的方法是未来事半功倍、研究运动能力的一个热点!
最后介绍几个臀部肌肉的小练习,祝练出蜜桃臀还能跑得快!
练习1
练习4
练习5
练习6
练习7
转自: [url=]朱为模院士[/ur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