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你一定不陌生。可是,又有人说运动对身体不一定好,很多常年保持运动的人,反而并不长寿,更有网友说,乌龟活的久是因为它不经常动。
运动到底是健身,还是在“作死”?
我们先来看看这几件事,你做过吗?
Q1运动后可以马上洗澡吗?
不建议。
如果运动后立刻洗澡,尤其是冷水澡,会使皮肤血管急剧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加大,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可能引起头晕、心慌、血压升高等不适症状。突然的冷刺激还可能使毛孔迅速关闭,体内热量无法散发,容易引发感冒。
Q2运动后可以马上躺下吗?
不建议。
运动后,身体仍处于兴奋状态,心跳加快,血液循环迅速。如果立刻躺下,会使大量血液回流到心脏,增加心脏负担,同时也会影响脑部的供血,可能导致脑部缺氧,引起头晕、恶心甚至昏厥等情况。
Q3运动后可以马上喝冰水吗?
不建议。
运动后,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处于高温状态,胃肠道的血管也处于扩张状态。此时大口喝冰水,会使胃肠道黏膜突然遇冷,引起强烈收缩,导致胃肠道痉挛,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甚至引起消化不良。
Q4运动后可以马上吹空调吗?
不建议。
运动后,人体的毛孔处于张开状态,以便散热和排出汗液。如果立刻进入低温的空调环境,毛孔会迅速收缩,导致汗液无法正常排出,体内热量积聚,容易引发感冒、发热等症状。此外,肌肉在突然的低温刺激下,可能会发生痉挛,引起肌肉疼痛。
Q5运动后可以马上吃东西吗?
不建议。
运动时,血液主要流向肌肉,以满足运动所需的能量和氧气供应。此时消化系统的血液相对较少,消化功能较弱。如果运动后马上进食,会加重肠胃的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胃胀、胃痛等问题。
科学运动要做到以下几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年轻人可能适合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如篮球、足球、羽毛球,而中老年人可能更适合太极拳、八段锦等较为舒缓的运动。
✔控制运动强度
通过心率监测等方式来把控。一般来说,运动时的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80%之间较为合适。
✔保持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者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
可以选择慢跑,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耐力;
可以选择游泳,对关节压力较小,锻炼全身肌肉;
力量训练方面,可以选择哑铃训练、俯卧撑、深蹲等,注意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注意正确的姿势
错误的运动姿势不仅影响运动效果,还容易导致受伤。如在做深蹲时,要保持膝盖不超过脚尖,背部挺直。
✔给身体足够的休息
运动后要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恢复,避免连续高强度运动。
✔倾听身体的声音
如果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疼痛、不适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
运动前后请注意:
运动前:进行充分的热身,如活动关节、慢跑、动态拉伸等,可以提高身体温度,增加关节灵活性,降低受伤的风险。
选择舒适、透气、合脚的运动鞋和服装,以保证运动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运动后:运动结束后,可以休息15-30分钟,待呼吸和心跳平稳后,再进行其他活动。及时擦干汗水,穿上保暖的衣物,避免着凉。
进行全身的拉伸,有助于放松肌肉,缓解肌肉紧张和酸痛,减少运动后的疲劳感,预防运动损伤。
休息片刻后,适量补充水分,但应避免大口猛灌,应小口多次地饮用温水,也可以适量补充一些含有电解质的饮料。
运动后30分钟到1小时左右,可以适量进食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鸡蛋、牛奶、全麦面包等,帮助恢复体力。
这几种情况,不建议运动:
✔患有急性疾病期间
如果处于感冒、发烧、急性肠胃炎等疾病的发作期,身体的抵抗力下降,运动可能会加重病情,不利于康复。
✔身体严重疲劳时
如果长期睡眠不足、工作压力过大、身体疲惫,身体机能处于低谷状态,运动可能会引起身体的应激反应,增加受伤和患病的风险。
✔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如高血压控制不佳时,运动可能会导致血压骤升、心脏负荷过重,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患有传染性疾病
如处于肺结核活动期、肝炎传染期等,运动可能会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也不利于自身的康复。
✔女性生理期
尤其是痛经严重、月经量过多的情况下,剧烈运动可能会加重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