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生存状况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血脂异常等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杀手”之一,不少国家已经采用了多种方案积极应对,我国学者给出的方案则是——主动健康。“不同于疾病医学采用的对抗式、修补式的‘右手’防御策略,主动健康采用积极主动增强式、训练式的健康干预‘左手’进攻策略,是贡献给全人类的原创性中国方案。主动健康有助于解决14亿中国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什么是“主动健康”?主动健康的核心理念是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目标,利用物理、心理等非药物手段,对人体施加可控刺激,激发并提高人体自我修复和自组织能力,实现低成本可持续的健康保障新路径,构建人类健康医学新范式,开辟健康保障“第二战场”。主动健康涉及复杂性科学、大数据和AI技术、生物科学、信息科学、新材料、中医现代化等多个领域。
与此相对的概念是被动医疗。传统的疾病医学或者说被动医疗建立在还原论的基础上,通过打针、吃药、手术等手段防御、治疗疾病。而主动健康则建立在复杂性科学基础上,认为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主动健康采用物理、心理、营养等主动进攻策略,使人体提高健康力、生命活力,进而保持健康状态。疾病医学的“右手”策略与主动健康的“左手”策略是两种不同的路径,二者缺一不可。
“主动健康”的定义中国疾控中心刘剑君等发表文章称,虽然之前已经提出了主动健康的概念,但仍然缺乏完善的跨学科系统和关键技术的应用。一个最根本的缺陷是,中国学术界对主动健康没有统一的定义。
作者认为,主动健康是人类围绕健康开展的所有社会活动的总和,包括从源头控制危险因素,从中创造健康价值,并在所有社会活动中积极应对人口安全危机。
四个重要转变文章指出,从被动健康到主动健康有四个重要转变。
第一,服务理念: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
第二,服务对象:从以患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体现健康的整个生命周期。
第三,服务提供者:整合健康、体育、养老和教育等多种服务的实体。
第四,服务内容:由单一疾病诊疗转变为涵盖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健康维护的全健康服务链。
六个自然特征基于上述转变,主动健康服务模式有六个自然特征:主动性、预防性、精确性、个性化、共建共享、自律性。
“主动性”:是所有自然特征的核心要素,这意味着个人、行业和社会应充分发挥促进公共健康的主动性。
“预防性”:是指通过结合健康促进措施减少疾病发生,通过及时诊断和治疗减少不良预后,以及通过采取主动和被动措施在疾病发作后进行康复。
“精确性”:意味着现代技术和传统医疗方法的结合,以全面评估各种风险因素的暴露情况和个人的健康状况,通过高效、安全和经济的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人和社会的健康效益。
“个性化”:是指根据个人的健康需求提供多样化、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
“共建共享”:意味着个人、行业和社会力量的整合,以促进各个领域的健康。
“自律性”: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全民的自我健康素养和健康状况。
吃好、睡好、运动好、心情好 一个都不能少 饮食、运动、睡眠、心理健康等在实现主动健康中起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介绍,研究表明缺乏运动会导致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病变等多种慢性疾病,而运动是改善脑健康的重要策略,有助于预防精神疾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
当然,运动是良药,剂量也很重要。上海体育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唐炎认为:“同样的运动对不同人产生的效果不一样。个性化的运动比标准化的运动更重要。”
和运动一样,饮食也同样重要。海军军医大学教授章卫平认为,健康饮食和饮食干预是实现主动健康的重要途径。当前,营养过剩是导致肥胖、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类健康。饮食干预是防治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阿尔茨海默病等重大疾病以及延缓衰老、延长健康期的有效手段。限制热量摄入,限制盐、脂类、精致单糖等营养素的摄入在良好的膳食配方中必不可少。
除运动、饮食外,睡眠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西南大学教授张远表示,睡眠在身心机能调节、恢复和增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专家学者应该从机理机制、技术研发、睡眠管理等方面深入研究,助力“健康睡眠,晚安中国”的口号落到实处。
主动健康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而真正的落实除了需要政府和研究者的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广大民众提高主动健康的意识与素养,早睡早起、均衡饮食、合理运动,在生活中对自我身心健康进行监测,做到尽早发现、尽早预警、尽早预防,对身心疾病做到主动抵抗,而非被动防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