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细腻的粉末,感觉像抹茶的平替,但只替了颜色。闻起来有一股草木之气,热水冲开,隐约闻到草木腐烂变质散发的气味,这个在网友看来“大概喜羊羊会喜欢”的饮料,就是大麦若叶青汁。难以下咽的东西,却成了很多年轻人的“保命神汁”。
你觉得不可思议,他们习以为常。这届年轻人的食品箱里,不仅有青汁,还有酵素、代餐粉、人参水、晚安水、解酒糖……各种新奇、原生的养生品、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在逐渐占据高甜高脂食物的位置。喝了葡萄籽口服液还要吃葡萄籽药粒,一天服用近十种、十几种养生保健食品,人们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能不补充这些东西。“年轻人,不要嫌命长” 它对准的是年轻人对身体健康的焦虑。如果你还觉得养生是中老年人的事,那就真的落伍了。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人在学习、工作、家庭之间辗转奔波,加班熬夜成为家常便饭,不良的生活方式使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从接棒“失眠第一大人群”到不敢看体检报告,从颜值焦虑到身材焦虑,年轻人在这些食品药品里,苦苦寻找改善记忆、睡眠、肠胃功能的新方式。
不仅对抗疲劳,也要与时间赛跑,衰老是不可逆的过程,当年轻人意识到身体走下坡路的时候,也希望通过各种养生保健品的干预,刹刹车、减减速。
身体每况愈下的现实情况敲响警钟,“治未病”的传统养生观念让人提前行动,叠加商家宣传的神奇功效,还有网络社交追风,养生保健类物品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
针对年轻人的营销, 已不是“换鸡蛋、认爹妈”的老套路
年轻人与老年人养生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既关心健康,也不想太早就过上“苦行僧”式的生活。于是,便有了“朋克养生”。“啤酒加枸杞,可乐加党参”“吃火锅怕上火,吃冰淇淋降温”。年轻人“一边作死,一边自救”。
商家敏捷地捕捉到这一变化,在营销中精准戳中年轻人的诉求。
想吃大鱼大肉,不想吃青菜,一瓶大麦若叶青汁饮料就可以“鱼和熊掌兼得”,它含有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是对肉食生活的很好补充;想熬夜追剧、看球,又怕身体会慢慢垮掉,来一瓶人参水,一整根人参泡在水里带来的冲击力,足够让你相信,有了它,熬再深的夜,也能立马恢复元气;想减肥,又不能吃苦,那就吃甜,来点酵素果冻、酵素软糖,让你不费力气“躺瘦”……商家迎合、强化、再造着“朋克养生”。
此外,为博得年轻人的欢心,他们在产品上更强调颜值、口感,更有创意,比如,在咖啡里加入滋补的阿胶;在包装上增加流行影视、动漫元素,更具个性化和辨识度;在宣传上,更聪明地跟年轻人对话、增加社交属性。比如,代餐奶昔品牌在微信朋友圈上投放的广告成为大家的留言板,其引起的讨论,强刷了存在感。
看着老年人囤保健品的新闻,年轻人觉得不可思议、离自己很遥远,却不知,这类东西的营销早就走出了“换鸡蛋、认爹妈”的老套路,比起老人,自己没准已经花了更多的钱。
“药不死,也不减肥治病”
产品不够硬的时候,营销就会成为重头戏。商家在营销上的高投入,也反映出这类东西本身在质量和效果上的争议。科学早已打破一些神奇光环。以大麦若叶青汁的减肥效果来说,不是想象中的“绿色风暴”一来,就把油脂给刮走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贾凯介绍,应该把它归为高膳食纤维饮料,这种饮料进入肠道以后,确实可以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可以降低胆固醇的再吸收,对血脂的代谢是有帮助的,但它不是简单把肠道的油刮出体外,而是抑制食物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减少或者延缓热能的摄入。
一整根人参饮料,也有人参品质、冷泡效果等方面的质疑,代餐粉提供的饱腹感微乎其微,挨饿后还可能引起报复性饮食,长期大量服用保健品,会造成肝损伤……功能显然被夸张了,但也不是凭空捏造,这类东西确实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真真假假,正是迷惑性大的原因。何况一些人吃了,也确实有实际效果,就是不明显,它至少还有健康养生的心理抚慰作用。这类东西的特点就是,不见得有多好,但也没多大害处。正如网友评价青汁:“就像去草坪吃了几口草,药不死,也不减肥治病。”
注重调养身体的年轻人,既努力改善饮食结构、生活节奏,也不压抑本性,与自己的爱好口味和解,寻找各种各样的辅助。也希望认真养生的各位,对各种野生的食物和方法多些了解,不当冤大头,不缴智商税。啥玩意吃多了都上头,还是均衡、平衡一些为好。
壬寅年 七月十一2022-0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