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路上走,哪能不崴脚! 崴脚这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简直太常见了。走路碰到路面不平、鞋子不合适、跑步的时候都有可能出现崴脚 有的人崴脚后没有任何不适,可以正常运动; 有些人崴脚后出现肿胀、疼痛,休息几天后自己就缓解了; 有的人崴脚后出现韧带撕裂,甚至骨折,严重影响日常功能,最后可能需要手术来恢复;
有的人崴脚后可能需要3-6个月恢复,后期即使可以正常行走,但是脚踝的功能却受到限制,迟迟无法恢复到崴伤前的功能
临床上碰到不少崴脚后1年,脚踝在运动的时候还会有疼痛的患者,看起来这么轻微的崴脚,为什么1年后还会出现疼痛呢?
在解答为什么脚踝崴伤后迟迟不能恢复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脚踝为什么容易崴伤?
脚踝既要承受我们身体的重量,又要传导力让我们可以在地面上进行灵活的运动,但是我们摸一下自己的脚踝就能发现,脚踝周围的肌肉很少,所以日常更主要的是需要依靠足踝周围的韧带来稳定踝关节。
同时当我们进行跑跳等运动时,需要踝关节跖屈,也就是做踮脚这个动作,这个时候脚踝的支撑面减少,落地的时候一旦出现干扰或者失去平衡,就容易引起踝关节失去稳定,出现崴脚。
由于踝关节外侧韧带较内侧韧带薄弱,外踝又比内踝低,因此绝大部分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中损伤的是外侧韧带,在踝关节韧带损伤中,足外翻引起的内侧三角韧带等稳定损伤仅占3%,而由足内翻引起的外侧稳定损伤占97%左右。
外侧韧带主要包括: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跟腓韧带,有研究显示,距腓后韧带承担着踝关节外侧韧带60%的稳定,跟腓韧带承受着约30%的稳定,距腓前韧带承担着约10%的稳定。
在踝关节外侧韧带中又以距腓前韧带最为薄弱,通常会首先断裂,如果扭伤严重,跟腓韧带也会受伤。 当发生扭伤后,韧带过度拉长,导致损伤,即使经过了长时间的修复,也不可能恢复如初。 当韧带出现松弛时,踝关节就会不稳定,长时间走路、跑步等会让关节内组织不断摩擦,继而造成炎症。
韧带的松弛或者崴脚时的外力都有可能导致距骨相对于胫骨、腓骨和跟骨的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脚踝的关节活动度,最常见的是背屈不足,也就是勾脚的角度不够,踝关节背屈不足会使你下蹲的时候蹲不下去,运动的时候关节有卡住的感觉,不灵活。所以即使在过了急性期,修养了很久之后,还会有不适感或僵硬存在。
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崴过一次脚之后,受伤的脚很容易再次扭伤,明明是一个小坑,别人崴不了你可能就崴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里我们要引出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本体感觉。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本体感觉,就是你的大脑感知你身体位置的能力,比如,你闭着眼睛,也知道嘴在哪里,鼻子在哪里。
脚踝上有丰富的本体感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脚踝的韧带上,严重的崴脚造成脚踝韧带的损伤,就会损伤到本体感觉感受器,进而造成本体感觉的下降。 本体感觉出现问题,大脑对脚踝的控制力减弱,不能很好地控制肌肉的协调,遇到坑洼不平的地面,不能让脚踝及时做出反应,就容易造成了崴脚。
脚踝扭伤之后,或多或少都会使肢体其中的肌肉、毛细血管、神经、韧带、淋巴管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出现红肿。这个时候一般采取的就是急性损伤后的处理原则:
PRICE P:保护 R:休息 这两个归纳起来就是制动。 主要避免再次损伤,防止加重肿胀和出血。 较轻的损伤可能轻微的活动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比较严重的扭伤制动就是第一位的了。
I:冰敷 尤其是在现场第一时间冰敷。
将局部的血液循环减弱,减少血液和淋巴液的渗出,有助于防止肿胀。冰敷的次数是3-4小时一次,每次大概20分钟左右。
C:加压
在冰敷之后,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加压了,如果身边有绷带的话最好了,可以将整个脚踝固定在中间位置的九十度之后缠起来,有轻微的弹力即可。 如果周围没有现成的绷带,可以用有弹力的其他东西,比如弹力带、巫毒带代替。
E:抬高肢体 将受伤的足踝放置高于心脏的位置,可减轻肿胀,缓解疼痛。
注意:
功能恢复期 我们总结一下前面说到的脚踝损伤后最常见的三个问题: 所以后期功能康复的重点也是要改善这3个问题:
足踝环绕训练
弹力带抗阻绷脚
弹力带足外翻训练
单腿提踵训练
抓毛巾训练
单脚站立(睁眼)
单脚站立(闭眼)
单脚站摆臂
|